兴隆庄煤矿刘鑫:铆焊车间的“巧裁缝”
作者: 谢红玲 岳蒙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6日 来源: 兴隆庄煤矿
在兴隆庄煤矿有这样一名班组长,他以钢铁做“布料”,焊枪为“针线”,精心“缝合”每条焊缝,凡是经过他手的焊接工件,没有裂纹、夹渣缺陷,几乎是“天衣无缝”。他创新研究的《焊接辅助空间臂的研制与应用》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山东能源工会职工优秀创新成果特等奖”。凭借精湛的焊接技术,他被同事亲切地称为“巧裁缝”。他就是兴隆庄煤矿生产服务中心铆焊车间班长刘鑫。2002年,刘鑫被分到兴隆庄煤矿机厂从事电焊工作,从此便与“焊花”结缘。勤奋好学的他上班同师傅们边干边学,下班回家利用互联网搜索铆焊技能材料和视频进行学习。为了尽快掌握焊接工艺,别人下班后刘鑫还拿着焊把一遍遍在废料上练习。在手持焊枪的20多年时间中,刘鑫的双臂、双手上留下了许多黑点,那是无数细小的焊渣给他烙下的印记……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刘鑫从一个技术小白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2018年,担任铆焊车间班长的刘鑫发现,原本从师傅手里学来的技能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求,于是向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各种焊接操作技能及不同原料的焊接工艺发起挑战。面对各种难题,刘鑫总是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电焊工就像做衣服的裁缝一样,要根据材料、工艺流程来调整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刘鑫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多年来,刘鑫带领班组成员每年制作标准件、非标件合计约15万件,年产值500余万元。开展40T溜槽、皮带架杆、井下运输车辆维修及机加工件翻新等工作,每年为矿井节约300余万元。“对工作要执著专注,既要有责任感,还要有创新精神。”这是刘鑫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也正是这样做的。在日常焊接大型工件时,面对人工频繁搬运沉重的二氧化碳送丝机、管线过长容易缠绕以及拖拽磨损等诸多难题,刘鑫带领他的创新团队精心研发出了焊接辅助空间臂。该悬臂小巧、灵活、便捷,通过上下左右移动横臂,可以将送丝机和焊枪移至范围内的任意焊接位置,免去人工拖拽,摆放等繁琐方式,彻底杜绝工人每天抱着50多斤的送丝机到处跑的现象;以前每月更换的气带,现在一年换一次,而且出现损坏后更换方便,省时省力,给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焊接工作每月节省人工20个,每人每工100元,就是2000元,同时,每月还能节约材料费用500元,每年创效合计3万元。同时,刘鑫开展了多项提质增效创新项目,并运用到矿井生产的实际工作中。井下全面运行单轨吊运输系统以来,刘鑫在集装箱的配套使用上做起了文章。他与班组成员经过反复试验,制作了260多辆配套集装箱。在集装箱内部焊接隔断,制作了新型支护材料车,便于支护材料的分类装卸;在箱体两侧开孔制作四扇上开式门,制作了商混运输车,保障井下混凝土的卸车安全。刘鑫带领班组成员,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目标,定期组织技术创新、修旧利废、征集合理化建议,积极探索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各类难题,近两年累计完成创新创效成果26项。创新研发制作皮带巷漏斗工艺法、钢板坡口加工平台等,创效数百万元。在该矿“两化融合”管理建设推进会上,刘鑫带领的铆焊车间作为首批星级示范点班组被授牌表彰。刘鑫从打造业务连续流、标准化工位、标准化物料区入手,对1500平方米的车间地面进行了粉刷、整修,绘制警戒线、人行通道和运输通道,按照“来料—加工—成品—运转”的流程布置,明确区域划分,合理布局定置管理。完成了更换车间大门,粉刷整修墙面及老旧设备,整理数控切割机、剪板机、锻钎机工位,制作设备TPM管理看板,规划成品和半成品存放区等共计86项工作,使车间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如此,刘鑫在工作中严格标准,处处带头,规范班组成员作业行为。在该矿编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指导手册》第一、第二册中,80%以上的标准件都出自他们车间之手。近年来,刘鑫和他的班组获得诸多荣誉,所在班组被矿命名为“自主管理班组”。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先进个人”、矿十大杰出青年、兴隆工匠、优秀班组长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