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准备工区综采车间,一场以"识别浪费、变废为宝"为主题的革新活动正悄然改变着职工的思维模式。过去被视为"废料"的物品,如今在职工巧思下重获新生,折射出全员降本增效意识的深刻转变。
电焊机更换下来的废旧电缆,以及外皮破损严重无修复价值的电缆等,曾是堆积在角落的"鸡肋"。经过职工将其剥线处理,挑拣内部完好的铜芯,裁剪成标准尺寸,制作成设备接地线,年均制作接地线1200多条。这一改变不仅解决了接地线易磨损、更换频繁的难题,更是年均节省材料费30余万元。
推进车间示范点建设拆下来的几扇锈迹斑斑的报废铁门,在机修工手中迎来"第二春"。职工们将铁门分解,用平整的铁皮裁剪焊接,为运转设备定制了防尘护罩。原本需要外购的联轴节防护装置,现在通过"废料重组"实现完美重现,单件制作成本从300元降至不足50元。
新购置的三轮小推车也经历了"升级改造"。职工们收集车间散落的废旧钢筋,通过精准计算承重需求,焊接出三角形加固框架。改造后的小推车载重量提升1.5倍,使用寿命从6个月延长至2年以上,彻底告别了"年抛式"消耗。
这些改变背后,是职工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新"的意识跃迁。生产准备工区通过建立"浪费识别台账",开展"金点子擂台赛",让每个岗位都成为降本增效的"创新单元"。当废料堆变成"百宝箱",当职工眼中有了"资源再生"的光,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为矿井注入绿色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