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隆庄煤矿机电工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在车间班组内随便扔一块砖,砸不到个劳模工匠,也能砸到个技术能手。虽然是个玩笑,但也并非虚言。

从“大国工匠”郭金陵
到全国煤炭行业青年岗位能手祝玉平
从坚守35kV变电所的巾帼能手牛立然
到竞相比武提技能的
张厚旺 苑秀芳夫妻档……
近年来,兴隆庄煤矿打造出一支高素质机电人才队伍,他们聚焦“三个维度”,紧抓人才培养关键点,以理论培训夯基础、比武练兵强本领、创新赋能寻突破,不断增强机电专业实力,发挥人才资源在解决矿井生产中的强大技术优势,最大限度释放职工创新创效动能,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现场教授、现场操作、现场提问、现场解答……一场场干货满满的“小灶式”细化培训在兴隆庄煤矿机电工区内部定期开展。

他们依托“郭金陵劳模大师工作室”,为职工购买相关专业学习资料,组织开展电工基础、电工配盘接线训练、电子技术实践指导等实践学习平台,组织职工动手组装“提升机模拟控制”平台和“西门子编程”平台,实现了“现场操作、直观教学、模拟故障、动手处理”双向互动一体化教学,切实提高职工实际操作能力,激发职工学习积极性,让“纸上谈兵”变为“实战演练”。
“这样的定制专属培训方式,更加易于职工接受和吸收,需要什么讲什么,不懂什么学什么,真正解决职工在生产实际当中遇到的关键难题。”

在年初35kV变电所升级改造过程中,该工区组织数名青年职工开展“青工微课堂”,齐鲁首席技师张厚旺作为主讲人为他们进行实操加练,结合高压开关柜的柜体结构、安装工艺以及二次图纸设计要点等方面,手把手示范接线规范与调试技巧,让青年职工能够快速上手。
该工区每周四开展区队大讲堂,组织技术人员为职工讲解岗位责任制、基本供电知识、行为隐患、规范流程卡使用等理论知识,不断强化职工安全意识、规范职工作业行为。常态化开展班组小课堂,在班组实行“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强化班组自主管理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
理论是基础
技术是关键
实战出英雄

兴隆庄煤矿机电工区以“全员竞赛·群星闪耀”为依托,积极为职工搭建实操练兵的平台,通过岗位练兵、名师带徒、技术比武等载体,分层次强化操作技能,畅通职工技能提升通道,锻造出一支“故障秒判、难题速解”的机电铁军。
今年以来,该工区举办技术比武覆盖矿井维修电工、井筒维修工、主提升机司机等16个工种,参与职工211人次,评选出10名岗位技能标兵。

不仅如此,他们在实操比武中融入作业规范考核,规范了职工的安全操作标准,加固了安全作业保障,技能水平和规范操作双提升,共计完善规范流程作业卡31种,安全监护卡5种。
“战场”是最好的课堂
实战是最强的老师
我们通过‘日日练、月月比、年年战’的实战化培养,真刀真枪模拟实战,设置供电系统漏电、设备组装、故障排除、PLC编程等直击生产痛点的比武竞赛题目,用实战成绩‘论英雄’,打造一支‘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机电队伍。”
2024年以来,获评“齐鲁首席技师”的工区职工张厚旺在第24届全国煤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示范赛中荣获铜奖;祝玉平获得兖矿能源第十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矿井维修电工工种第一名;苑秀芳、尚茹思包揽兖矿能源第十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提升机司机工种前两名……硕果累累、百花齐放,职工钻研技术、切磋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持续高涨。
“主井胶带运输机长期运行,液力耦合器需要定期更换,用剪刀剪垫片既不安全,还容易剪坏造成浪费。我们可以设计制作一种薄板材料裁割器,根据垫片尺寸来操作裁割,完成裁割标准尺寸的垫片,不仅小巧、安全、易操作,还能节约大量工作时间和减少材料浪费。”机电工区职工孙超在“我为矿井献一计”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中,献出自己的“锦囊妙计”,为矿井解决又一生产难题。
从“金点子”到“金果子”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攻关”

今年以来,机电工区依托“郭金陵劳模大师工作室”开展现场创新成果研讨6次,实操培训8次,上报创新成果16项。他们以安全生产、降本增效为主要任务,聚焦设备故障排除、用电能耗高等关键难题,发布攻关任务,集众人之智,解矿井之忧,为矿井节省大量成本。
同时,引导全体职工广泛参与五小创新、合理化建议、实名操作法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及时修订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加大创新创效活动宣传和即时奖励,持续激发全员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今年以来,工区申报16项创新成果,解决了下长料钢丝绳磨损、副井操车设备故障快速处理、尾绳保护等难题,《提升机钢丝绳放绳装置》等2项成果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磁吸式金属割圆工具》等2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煤矿低压配电网运行状态》等4项成果分别荣获山东省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从“金字塔式”培训的薪火相传,到“战场式”练兵的千锤百炼,再到“众创生态”的活力迸发,兴隆庄煤矿机电工区一流人才队伍的炼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巧合,而是“培训筑基、练兵强骨、创新赋能”的必然。
当“凡难必攻、凡新必创”
成为工区的文化基因
当“工匠精神”成为每名职工心中的种子
这支机电铁军必将继续以硬核实力
为矿井的未来保驾护航
也为新时代矿山企业提供一份
可借鉴 可复制的“兴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