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人们还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春节氛围里。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兴隆庄煤矿综采一区职工王宁已经穿好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和矿灯,背上自救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走到井口闸机前,进行虹膜身份核验,安检通过,王宁快步向井口方向走去。
“别看这3秒钟时间,盘古矿山大模型智能安检系统已经完成对职工劳动防护用品规范性的检测,还会判断自救器、定位卡等装备的携带情况,一旦发现职工未规范佩戴矿灯、穿着工作服等,就会报警。”一位安检人员说,智能安检系统通过对海量安检图像的深度学习,利用大数据智能化自主识别技术,只需1秒即可判定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情况,识别准确率超96%。
“当当当……”走近掘进工作面,就能听见敲帮问顶的声音。“这是掘进工作面必须进行的安全程序。”综掘二区班长焦宁一边敲一边观察,“要确保没有煤岩离层或松动,做好锚杆支护,保证掘进作业安全。”
掘进巷道煤岩软硬结合,容易出现巷井坍塌等状况,全靠锚杆支护防护。而锚杆支护作业中的锚固剂用料不足、搅拌时间不够等都是致命问题。如何确保这些“隐蔽工程”不偷工减料,一直是安全监管难题。盘古矿山大模型通过井下600多个高精度智能摄像头,实时对作业现场进行监控,再利用视觉识别+AI技术,对信息甄别分析,规范作业行为。现在,工人作业时,必须严格按作业程序要求进行操作,一旦发现违章现象,系统自动提示并报警,有效杜绝偷工减料、违章作业等行为。
屏幕闪烁,弹出一个对话框。兴隆庄煤矿选煤中心重介洗选AI应用平台发出报警,煤质指标偏离正常值,需要对介质密度进行调整,并给出调整方案。随后,重介洗选AI应用平台发出密度调整指令,几百米外的重介车间内,介质投入、循环水量、介质密度都根据指令进行相应调整。介质密度逐步优化,煤质指标进入常值区域。
“这是兴隆庄煤矿盘古矿山大模型新增的重介洗选应用场景,也是第38个应用场景。”兴隆庄煤矿调度信息中心副主任范鹏介绍起大模型应用情况如数家珍,“这些场景覆盖了采煤、掘进、机电、运输、安全监管、洗选和防冲7大专业。通过一年多的迭代训练以及常态化应用,大模型日渐成熟,无论是识别还是判定,精准率都有很大提升。”
盘古矿山大模型正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迭代。
走进兖矿能源杨村煤矿智能化集控中心,一张巨大的屏幕映入眼帘,上面显示着百米井下采煤图像和各个设备的实时数据。
坐在集控中心控制台前,职工轻轻按下按钮、点点鼠标就能轻而易举地指挥百米井下的综采机。在数字孪生辅助控制系统、盘古矿山大模型AI服务平台、煤矿GIS公共服务平台、综采工作面国产惯导系统和班组协同交互通信系统核心技术加持下,深埋在地下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地面。
杨村煤矿是一座厚薄煤层配采矿井,薄煤层工作面高度仅1.15米。采煤空间小、煤层夹矸含结核体,让本来就“苦脏累险”的工作“雪上加霜”。就算是用上了综采设备,工人们也要弯腰在工作面配合设备工作。
杨村煤矿围绕“割得快、运得出、护得住”3个关键点,形成以“矮机身、大功率、高效能、智能化”为特点的第五代薄煤层智能化装备配套体系,开创了“地面规划采煤、装备自动执行、面内无人作业”智能开采新模式。
“智能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让每一位职工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兖矿能源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中国煤炭报记者 谢吉东 通讯员 王鑫涛 李振)
来源:中国煤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