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鑫,2002年毕业便投身到兴隆庄煤矿生产服务中心,至今已有23年。从初出茅庐的新手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一路摸爬滚打,历经无数次技术攻坚与生产考验。2018年荣获“兴隆工匠”称号,那是对我多年来在焊接技艺上深耕细作的认可,每一道完美焊缝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钻研技艺、反复练习的成果;2019年获评“十佳杰出青年”与“优秀班组长”,这些荣誉承载着组织的信任与工友们的支持,更让我深感责任在肩,必须为车间、为矿井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党员领航 汇聚攻坚力量
身为党员,我深知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凝聚起车间全员的力量。平日里,作为“党员先锋突击队”的一员,我积极组织协调各项任务。记得有一次,车间接到一批紧急焊件任务,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且质量标准极高。面对高强度压力,我迅速召集党员突击队成员,合理分工,带头加班加点。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后,最终按时交付焊件,保障了后续生产流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还利用班前班后会的时间,开展“党员微课堂”,分享降本增效的小故事、小案例,把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寸钢材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工友。如今,在车间里,随手关灯、合理规划钢材使用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党员带头干,大家跟着省”的氛围愈发浓厚。
技术创新 破解生产瓶颈
技术革新是降本增效的关键引擎,而我们团队研发的《焊接辅助空间臂的研制和应用》为车间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跃。最初,我们面临着机械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空间臂的活动范围受限,无法满足复杂焊件的多角度焊接需求。我和团队成员们查阅大量资料,在车间实体搭建、调试,围坐在一起反复讨论,改进方案,一次次推倒重来。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攻克了机械结构的难题。紧接着,又遇到了焊接参数适配性的挑战。不同的焊件材质、厚度,需要不同的焊接电流、电压等参数,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反复调试,成功实现空间臂能够根据焊件情况自动调整焊接参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款焊接辅助空间臂投入使用后,焊接效率大幅提升,原本需要多人协作、耗费数小时的大型焊件,现在单人借助焊接辅助空间臂,短时间内就能高质量完成,效率倍增。同时,焊接质量稳定性显著增强,返工率降低,为车间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凭着优异的表现,该成果一举斩获山东能源优秀创新成果特等奖、兖矿能源小改小革成果一等奖,这不仅是荣誉,更是对我们努力的肯定。
匠心传承 培育技能人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深知培养年轻一代电焊工的重要性。在车间,我精心策划并推行了“薪火相传·匠心培育计划”。
针对新入职的年轻工友,我会先了解他们的基础和学习目标,为每人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从最基础的焊接安全知识、焊机操作,到复杂的焊接工艺技巧,我都手把手地教,记录他们每周的学习进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青年焊工小袁刚来车间时,对焊接电弧的控制很生疏,焊出的焊缝宽窄不一、高低不平。我发现后,每天下班后专门陪着他在车间练习,从如何观察熔池状态,到手腕如何灵活摆动,一点点地示范、纠正。经过两个多月的悉心指导,小袁终于掌握了电弧控制技巧,如今已经能够独立承担重要焊接任务,还在车间组织的相关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过去一年,通过该培育计划,已有十余名年轻焊工成长为车间的技术能手,为车间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精细管理 深挖降本潜能
为了让降本增效落实到每一个细微之处,车间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
在设备管理方面,班组健全完善“设备全生命周期档案”,详细记录每台焊机、切割设备等的采购时间、维修历史、保养节点等信息。依据设备运行状况,制定日常巡检、周度深度巡检和月度专项巡检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故障隐患,提前安排维修,避免了因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停产损失,降低了维修成本。在材料管理上,引入“定额管控”模式,根据焊件的类型、尺寸、材质等因素,精确计算所需的钢材、焊材用量,从源头上杜绝浪费,实实在在地为矿井节约了资金,有效提升了车间效益。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铆焊车间这片奋斗的热土上,以党员的担当、工匠的执着,带领团队持续奋进。我会进一步深挖降本增效潜力,不断创新技术、优化管理、培育人才,让焊花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兴隆庄煤矿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带头,发展无忧”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