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时讯

【八一特辑】脱去“橄榄绿”爱上“工装蓝”——我矿退役军人扎根煤海奋斗缩影

作者: 红玲 丽丽 岳蒙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02日   来源: 兴隆庄煤矿

脱去“橄榄绿”,爱上“工装蓝”,戎装已换,初心未改。“从军营到矿山、从军装到工装、从沙场到井巷,他们退伍不褪色,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植根矿山、投身煤海、顽强拼搏、共同奋斗,为建设平安和谐美丽矿区展现军人风采,展示矿工担当。”这是我矿退伍军人群体风采的生动写照。

图片

图片

杨冬:鏖战煤海展作为


他是扛过枪、戍过边的退伍军人;他是扎根一线、作风过硬的“兵头将尾”;他是领导眼里的“急先锋”、是同事身边的安全“守护者”,他就是综采一区班长杨冬。

从军装到工装、从操场到井巷,陌生的环境和从未见过的采煤机械也曾让杨冬手足无措过。他努力调整自己,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主动参加区队培训、下班后自学教材、追着师傅请教技术,很快就从一名“采煤门外汉”成为同批学员中最早一个定岗,独挑大梁的“新工人”。通过不懈努力,年轻的杨冬成为了一名班组长,并于200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工作21年来,杨冬先后参与10302、10306、3304、10304等十多个工作面的安装调试生产工作。设计了工作面液压支架顶梁固定模具,杜绝了封车不牢、松动造成的隐患;对电液控制系统进行改造,使支架实现自动集中控制;对采煤机加设金属外壳,提高抗干扰能力……完成设备安全技改10余项,多项革新项目受到表彰,先后获得山东能源集团先进个人、兖矿能源优秀共产党员、兖矿能源劳动模范、矿优秀共产党员、“六十佳”班组长等荣誉称号,并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参加山东能源集团巡回宣讲。可不管拿了多少荣誉,对于杨冬来说,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从部队到矿井,一路走来的山东汉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誓言,用辛勤和汗水、敬业和奉献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图片

图片

胡磊:当好矿井平安“守门员”


现任武装保卫中心护卫大队班组长的胡磊,他把青春献给了部队、献给了祖国,现如今,他转战煤矿第二战场仍以军人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扎根在煤海、奉献在矿区值勤守卫、车辆管控、应急处置……

在部队是一名好兵,在煤矿同样是块好钢。经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历练,培养了胡磊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多年来,无论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任劳任怨,每天奔波于矿区门岗与煤场之间,与队友们一起坚守在门岗和矿区重点要害部位,把一切隐患排除在矿门之外,维护好和谐稳定的矿区治安环境。

 兴隆庄煤矿地处济宁四地交界处,矿工广区与家属区融为一体,矿区大门门岗成为职工家属出入的唯一通道。每天早中晚三个高峰时段是该岗点管理的难点和关键点,平均每天上下班、接送学生以及运送货物的700余辆车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进出矿区。每到这个时间点,胡磊都会紧盯现场,带领队友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合理安排,多点指挥疏导,保证各类车辆与行人各行其道,尽快有序地进出矿区。

“我们和足球守门员是同行,不过他们挡住的是球,我们挡住的是隐患,是危险。”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胡磊轻松地说。“岗位没有轻重之分,组织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保持军人的本色,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甘于付出与奉献,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全力以赴,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干出样子。”

图片

刘开清:把我所有的一切献给党


图片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有这么一个人,他今年48岁,却已经把这辈子做不完的事延续到了“下辈子”。1998年,作为现役军人的他参加松花江抗洪抢险,2008年汶川地震自费到灾区做志愿者。2012年5月,在济宁市附属医院被确诊为结肠癌,却在治病过程中拿出一个月的收入资助贫困家庭。

“从1999年退伍开始,在清明节前后,我都会到附近的烈士陵园去缅怀拜祭一下革命先烈,想想他们,激励自己。我相信,总有一种方式,能表达我的信念。”于是,刘开清想到了遗体捐赠。

2014年2月,他正式与兖州区红十字会签订个人遗体捐献协议书:将来去世后,自愿将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他说:“人活着不容易,死了能为社会留下点什么也是好的。”

2015年6月,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的刘开清重返工作岗位,他拒绝组织照顾,主动要求继续到驾驶一线岗位。他每天早起检修车辆,加班延点忘我工作,不计个人得失。

疫情期间,他冲锋在志愿服务第一线,义务给车辆消杀、为职工网上下单送药到家,最大限度方便职工生活,满足职工家属生活需求,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前沿“堡垒”。

在一年又一年的奋斗中,刘开清先后获得第七届“感动兖矿”人物提名奖、原兖矿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一个普通人。我做的事情都很平常很普通,就是在本职岗位上做出应该做的一点点贡献。”眼界高处无物碍,心源开时有波清。“刘开清,平凡人,不平凡”。